山东:雪亮工程示范省
来源::未知 发布时间:2018-10-15
山东省作为雪亮工程的最早试点省份,在雪亮工程建设的诸多宝贵经验值得其他省市公安、综治部门的学习。
威海市着力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
威海市以深化平安建设为主线,以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,坚持联动融合、创新引领、服务实战,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。在全市外来流动人口增长10.3%的情况下,刑事发案继2015年下降1.7%之后,2016年又下降4.6%,治安案件下降18.2%。在省公安厅组织开展的社情民意调查中,威海市的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始终位居全省前列。在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,威海市连续多年位居第一名。
一、情指一体,提升实战化指挥效能。一是强化情报研判。借鉴PM2.5监测方式,以110警情为主要依据,以高发案派出所、居民小区等为重点,依托警用地理平台并关联相关的系统数据,建立健全社会治安指数监测发布机制,通过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日研判、分管局长周研判、主要领导月研判例会,定期向公安内部和党政有关部门通报。2016年发布研判指令394条,抓获犯罪嫌疑人217名;通报的44个小区和派出所,有23个摘掉了案件高发的“帽子”。二是强化指挥调度。大力实施“全警110”工程,做强做实市级、区市公安和主要警种、派出所三级指挥机构,实战型指挥中心建设经验先后在全省、全国推广。建立了政府牵头、公安主导、部门参与的110社会联动工作机制,积极推进非警务报警与公共服务平台分流对接,2016年现场抓获与紧急救助数量分别增长5.6%、81%。三是强化合成作战。建立了多警种参与、实体化运作的合成作战中心,按照“平时常态研判、战时无缝合成”和“大案同步上、小案按需上”的原则,组织各有关单位集中办公、协同作战,实现精确指导、精确布控、精确破案,2016年通过合成作战共查破各类案件550多起。
二、科技支撑,提升信息化应用效能。一是完善视频监控体系。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工程,形成覆盖市县两级道路和城区街道的卡口系统,整合公安和社会资源,推动视频监控系统向企事业单位、社区、农村扩展,全市监控探头总量达到19.98万台;开发建设了视频专网,优化传输网络,公安机关联网监控探头达1.5万台,布局合理、覆盖严密、高效实用、管理规范的视频监控网络进一步严密。二是完善信息采集体系。按照“全警采集、全警录入、全警应用、全警受益”的要求,在为公安派出所充实330多名警力的同时,健全完善源头信息采录工作规范、日常工作与信息采集同步运行机制,研发推广了身份核查系统和社区警务信息平台,本地数据库总量达到11.7亿条。三是完善深度应用体系。注重系统平台深度应用,完成合成作战等信息化项目22个,上云运行社区警务等系统平台59个,虚拟化运行犬只管理等业务系统6个;注重视频监控深度应用,加快动态人脸识别、视频侦查开发应用,依托视频监控破案3306起,增长48.6%;注重技术手段深度应用,利用信息化手段破案占比达74.8%。
三、动态管控,提升整体化防控效能。一是织密街面巡防网。坚持武警、特巡警、民警、协警、保安“五位一体”,实行多警联动、专群结合、内外结合、人机结合,依托全市124个巡区、126个巡逻网格、6处公安检查站、120处临时治安卡点,积极构建“三道防控圈”、“四张防控网”,推行三级巡防、“警灯闪烁”、武警特警联勤等巡防模式,应急处突队伍全部高标准建设,一分钟现场处置全部落实。2016年,全市专职巡防力量净增287人,达到3926人,建立了9支672人的应急处突队伍。二是织密单位防范网。市政府出台了《威海市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管理办法》,全面完成一级、二级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判定工作,企事业单位内保工作向规范化、制度化发展。扎实开展“校企”“村企”“警医”“警校”“警企”联动创建工作,调动全社会力量织密单位内保防范网。目前,全市已成立内保机构2231个,配备专兼职安保力量2.5万人,建立监控中心1675个,安装探头4.18万个。三是织密安全监管网。围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、公安监管责任,突出交通、消防、危爆等重点领域,持续推进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,强化智能交通和智慧消防建设,加强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员建设,创新推广了民用爆炸物品视频监管系统,实现了对民用爆炸物品运输、使用的全程监管。全市连续11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火灾事故,道路交通方面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,“平安行·你我他”行动工作考核居全省第二名。
四、固本强基,提升全域化管控效能。一是深化社区警务工作。积极实施网格化管理和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基础信息采集工作,全市已建社区警务室405个、专职社区民警426人,治保组织3248个,治保人员1.5万人,“社区六进”覆盖率达到100%,基础信息采集总量达1070多万条,名列全省前茅。二是深化实有人口管控。结合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建设,全面采集流动人口、出租房屋等各类信息,全面掌握涉恐涉稳等重点群体和重点人员的轨迹动向,分级分类落实管控措施。2016年,利用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和流动人口管理平台,抓获在逃人员36人。三是深化治安阵地管控。全市245家娱乐服务场所全部安装了治安管理信息系统,108个派出所配发电子证书509个,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安装率和床位覆盖率均达到100%,全市登记旅客数增加16.2%,查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数上升5%。四是深化专群结合助防。充分调动每天活动在市区各地的6500多名出租车司机、环卫工人等社会力量为我所用,深入开展警的、警环等联动活动;充分利用“平安威海”广播、“直通110”、《擦亮你的眼》防骗MV等防范宣传载体,发动群众加强自我防范,阻止诈骗发案344起,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080多万元。
德州市创新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
德州位于鲁冀两省七市结合部,是环京护城河和环鲁防控圈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近年来,德州市建立“环京查控、路网巡控、基础管控”三道防线,实现全要素覆盖、咬合式运行,构建起无缝立体的动态防控网络,为平安山东建设和全国重大活动安保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立足全市,将智能交通纳入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同步规划、一体推进,通过视频监控建设,将最固定的地与最活跃的人、车关联,以6条高速公路、18条国省道及刑事警情高发地区为重心,最大限度整合前端信息采集设备,加大视频投放密度,22处交通执法服务站、371处治安卡点及7364路高清视频监控紧密衔接、辐射链接,形成网格化卡口缉查布控格局。立足补齐农村防控短板,在全市6033个农村村庄和社区,7254个村级办公服务场所,强力推进“村村通”视频监控工程,形成全域覆盖、全警共享、全时可用、全程可控的视频监控体系。目前,围绕区域发案特点和防控需求,科学规划、合理立项,安装探头14.9万余路,形成了“三圈六网”建设格局。
突出科技支撑、资源整合。以“高度资源整合、高速业务合成、高效支撑实战”为主线,推进信息汇聚联通和深度应用,建成“一个中心三个平台”(即警务云大数据中心、图像平台、缉查布控平台、违法信息采集平台),整合共享各类数据405类65.45亿条,利用云计算技术强化人、事、物的时空关联,从海量信息中锁定重点对象异动轨迹,为防控实战提供有力支撑。2016年6月正式运行以来,累计服务侦查破案3000余次,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800余人。
菏泽市着力整合资源 注重实战功能
截至2017年7月,菏泽市171个乡镇综治中心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,实现了全覆盖。2016年11月,被国家行政学院、人民日报社、人民网评为“2016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”。平安建设工作成效更加明显。依托基层综治工作中心,加快推进视频监控全覆盖、社区警务全覆盖、城乡巡防全覆盖建设,全市共布建警务室1150个,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,建设监控平台182个,建设整合视频监控探头30余万个,6000余个村(居)设有13800支群防群治队伍,初步构建了“天上有网、地上有岗、社区有警、管理有责”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在全省2016年社情民意调查中,菏泽市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0.57%,高于全省3.94个百分点。
滨州市巩固维护社会稳定基石
滨州市积极实施“天网”工程。推动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,加强视频监控系统与警务信息的互联共享,变过去探头少、覆盖率低、实战能力差的监控系统为覆盖面更广、反应更灵敏,防范、发现、查证犯罪能力更强的动态视频监控系统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安装探头13.6万余个,实现了“10万探头保平安”的工作目标。
昌乐县打造“建、用、维、享”新体系
昌乐县按照上级“雪亮工程”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,借力“智慧昌乐”建设的有利时机,从“建设、应用、运维、共享”四个方面,积极推进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,有效服务支撑了平安昌乐建设。
县综治办、县公安局联合印发《昌乐县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实施意见》,将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纳入综治考核。县综治办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视频监控专网建设的意见》,对县、镇、村三级专网建设及费用保障作了具体要求,为推进视频监控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。科学布局,统筹建设“三级平台”、“五大系统”。“三级平台”:即全县应急管理指挥平台、镇街监控管理平台、村级监控管理平台,其中县级平台借助大数据、云计算的强大功能,利用信息传输、交换、控制技术与住建、国土、安监、教育、环保等10余个部门平台共享应用。“五大系统”:即街面高清监控系统,治安卡口和电子警察系统,行业部门监控系统,公共娱乐复杂场所监控系统,单位、村居、小区监控系统。其中政府投资、公安主导承建的街面高清监控系统、治安卡口和电子警察系统,已投资1.14亿,在全县制高点安装高空球机50组,在城区重点部位安装高清智能监控点1400个,在城区主要街道、城区周边及县界毗邻区安装电子警察54处、治安卡口52处。凡是进出昌乐县界的车辆,至少能被抓拍一次,凡是进入主城区的车辆,全部轨迹自动建立车民档案,实现一键查询。重点推进,延伸视频监控建设触角。在全县34处铁路桥涵、30处重要公交站点全部安装视频监控,安装628系统38处、WIFI系统500处,建设340兆无线图传基站2处、车载系统2套,购置无人机3架。同时,加快城乡结合部、城中村、农村地区视频监控建设,全县监控探头数量已超过2.3万个,基本实现城区全封闭、城乡全覆盖。统一品牌、统一标准,对全县861个自然村的视频监控提质升级,目前已将五图街道建设成为“视频监控示范镇”,其辖区“旅游村”响水崖子村建设成为“视频监控示范村”。
东营市高标准推进“雪亮工程”建设
今年以来,东营市把推进“雪亮工程”建设作为加强立体化、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点,按照覆盖城乡、延伸入户的要求,建立健全县(区)、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、网格、家庭五级治安防范网络,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案件发生,提升了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。今年1—4月份,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同比上升11.66%。
东营市坚持以信息化为引领,以视频监控为支撑,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,按照资源整合、信息共享、规范应用、安全可控的要求,着力打造“一个中心”、整合“三大系统”、推进“六位一体”。“一个中心”,即将市、县(区)、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四级综治中心作为“雪亮工程”建设应用的总指挥调度中心,按照市级不低于50万元、县(区)不低于30万元、乡镇(街道)不低于10万元、村(社区)采取“强村自筹、弱村镇补”方式,纳入同级财政预算,全额予以保障。“三大系统”,即在四级综治中心分别建设视频监控信息系统,整合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,实现纵向贯通、横向集成、分级应用;建设综治信息化业务系统,整合接入治安警情、信访、矛盾纠纷、安全生产、网络舆情等各类相关综治维稳信息,实现信息数据的统一收集、分析、处理等功能;建设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,在全面实行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,将网格内的人、地、事、物、组织等基础数据全面采集录入系统,通过与视频监控系统的有效对接,实现对各类事件的第一时间感知应对。“六位一体”,即视频监控、巡防队伍、手机APP、电子巡更、一键报警、应急广播等六项措施同步推进、相互融合。视频监控,就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推进全市村(社区)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建设,群众可以通过家中电视机顶盒随时调看相关区域的视频监控,年内全市40%的村视频监控覆盖率、联网率达到100%,延伸入户率达到20%以上。巡防队伍,就是整合社区民警、警务助理等专兼职巡防力量,按照城区乡镇(街道)实有人口万分之二十的比例、其他乡镇(街道)实有人口万分之十五的比例,由政府统一出资,组建专职巡防队伍。手机APP,就是研发推广“基层社会治安信息手机终端应用系统”,开发大众版和专业版两个版本,具有图文发布、视频巡查、重点人员管理等功能,能够快速、及时、准确地锁定目标、发布信息、及时处置。一键报警,就是在重点区域和手机APP软件中安装“一键报警”系统,一旦发现突发情况,可立即向综治中心报告,便于值班人员快速反应,降低事故发生率。电子巡更,就是在重点部位布设电子巡更点,加强对巡防队员的管理、监督,实时掌握其巡查路线和活动轨迹,提升巡逻管控效果。应急广播,就是安装联网的广播系统,发生突发事件及时告知群众,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和调度能力。